从上海出发,拜耳的Co.Lab正在尝试一条“从中国走向全球”的新路径:以平台化的合创模式和资本通道,把早期科学与全球临床、注册、商业网络并联推进。这不仅是拜耳的中国故事配资炒股网址,也是全球生命科学产业在中国进入“共创时代”的标志。正如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业务发展与授权许可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博士所言:“有了战略性的实力互补和共担责任,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价值。”
9月8日,拜耳Co.Lab在上海迎来开幕一周年。当天,拜耳不仅宣布成立全球首个链接投资机构的平台——拜耳Co.Lab创投联盟(Bayer Co.Lab AdVenture),还迎来两家中国生物技术初创企业宇道生物与翱路医药加入。至此,这一全球生命科学共创平台在中国的合作企业扩至七家,技术版图横跨小分子、核酸、环肽、抗体平台、基因编辑与AI药物发现。
拜耳Co.Lab庆祝在华开幕一周年背后,折射出跨国药企在华开放创新的战略纵深,不仅是提供空间和资源,更要打通资本与全球网络,在中国加速构建一条面向全球的早期创新通路。
展开剩余83%01
中国创新的“加速窗口”
“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,在医药研发创新方面已进入全新阶段,在全球医药行业价值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。”Juergen这样评价当前的中国医药产业,既是对中国生物医药生态的肯定,也道出了跨国药企的共同判断:中国创新正在从“跟跑”“并跑”转向“领跑”。
他指出,中国建立了一个“非常有活力的研发生态系统”,在细胞基因疗法、肿瘤治疗等前沿领域持续推进创新,学术成果转化走在前列。拜耳与浦合医药合作的口服PRMT5抑制剂项目就是例证:这款选择性靶向MTAP缺失型肿瘤的小分子药物,几周前刚获批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。
政策支持下新药审评审批效率的提升,更为跨国药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“加速窗口”。近年,中国政府陆续出台扶持创新的政策,如2025年的稳外资新政、自贸区新规,进一步放宽外资参与细胞基因疗法研发的门槛。
“营商环境对于跨国药企来说是越来越友好了。”Juergen强调。审批效率的提升更是中国创新的鲜明特征:临床实验、新药上市的审批节奏显著加快,让创新性疗法更快惠及患者。“我们在中国的新药上市也基本上跟全球市场保持同步,可以更好地惠及中国的患者。”
这不仅证明了中国创新的效率,也重塑着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逻辑——从单纯“跟进中国市场”,到将中国纳入全球早期研发版图。拜耳的开放创新平台,正在成为连接中国源头科学与全球临床、注册、商业体系的桥梁。
选择将Co.Lab落户上海,是拜耳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节点。长三角的产业链与人才优势,叠加地方政府的开放政策,让这座城市的全球吸引力持续增强。
Juergen坦言:“上海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、临床医院,还有初创企业,因此跨国药企在这方面可以找到很多合作契机。”但他也直言,要从国家级创新中心升级为全球级创新枢纽,仍需在监管理念与国际标准对标、基础研究的风险偏好与长期资金、以及国际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持续努力。拜耳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,既是参与者,更是推动者。
02
从“孵化器”到“生态黏合剂”
当拜耳Co.Lab落地中国时,它的角色更像一座高规格的孵化器:提供共享实验室及办公空间、拜耳全球研发网络的技术支持、本地及国际专家的全程创业辅导,帮助初创公司跨越早期研发与临床转化的关键门槛。“我们会提供共创空间、产业集群支持,端到端的支持以及全球研发网络的资源。” Juergen如此概括。
借由开幕一周年之际,拜耳此番的“加码”标志着平台角色的进阶。新成立的拜耳Co.Lab创投联盟,将上实资本、君联资本、IDG资本与康君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系统引入,打通从早期科研到资本端的通路。Juergen解释其意义:“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创投联盟能够更好地支持平台上的入驻企业,让他们扩大曝光度,吸引国际创投资本,帮助他们筹措资金,从而更好地支持创新工作。”
这意味着Co.Lab不再只是一个孵化场,更是“技术、临床、资本、市场”的黏合剂。通过创投联盟,本地初创企业不仅能接触来自拜耳的专家,还能直接接入其全球研发网络与国际投资人,在药物早期研发、临床试验设计、注册策略、商业化等关键环节得到全面辅导与资源支持。Juergen强调:“这样可以尽快把早期的创意和突破转化为全球性的解决方案,产生真正的效益。”
拜耳选择在中国首发全球首个创投联盟,绝非偶然。国际资本高度关注中国,渴望早期布局潜力资产。不过,Juergen直言,挑战仍在:“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就有研发周期长、成本高、成功率低的固有挑战,正因为有这些困难,更需要我们加强合作。”Co.Lab正是拜耳给出的答案——以平台化、资本化的端到端合作模式,降低早期创新的系统性风险。
03
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
拜耳深植中国市场已超过140年。Juergen回顾:“中国不仅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,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策源地。”这意味着拜耳在中国的战略,已从产能与研发本土化,转向更早期的扶持生态圈发展。
Juergen认为,这一战略背后的动因有三。
政策红利:中国不断出台扶持创新的优惠政策;
生态优势——大量研发机构、初创企业和人才涌现;
技术灵感——AI等新技术的突破为拜耳研发带来新的视角与机遇。
政策红利:中国不断出台扶持创新的优惠政策;
生态优势——大量研发机构、初创企业和人才涌现;
技术灵感——AI等新技术的突破为拜耳研发带来新的视角与机遇。
他坦言:“很多源自中国的初始型新技术让我们得到了新的灵感,比如AI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力。”
在全球创新网络中,中国的吸引力不仅在规模,更在效率与人才储备。拜耳与清华、北大的战略合作,已经产生了超过100项联合研发项目。拜耳Co.Lab平台强调创新集群效应,聚焦肿瘤、心血管代谢疾病、新技术平台及细胞与基因疗法等领域,让中国的创新实力与拜耳全球研发战略紧密对接。
可以说,跨国药企在华开放创新不是简单的搭“桥”,而是更深层次的“治理”:疏通资本、临床与监管的水流,让创新在这里更快流动而不失控。这需要合作双方“在战略重点上高度对齐,实现实力的互补”,通过端到端的全面合作模式,从科学联合研发到项目孵化、资金支持,再到商业化。Juergen直言,“这样才能让创新突破尽快从实验室进入临床阶段,最后惠及有需要的患者。”
这既是拜耳的战略试验,也是中国创新生态的一次自我验证。未来两三年,拜耳Co.Lab致力于成为更多“从中国走向全球”创新案例的起点和窗口,完成从“孵化器”到“生态黏合剂”的升级,实现跨国药企在华开放创新的新范式。
一审| 黄佳
二审| 李芳晨
三审| 李静芝配资炒股网址
发布于:北京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